再诉协戏,心同六部韩再黄梅芬
韩再芬做客安徽人文讲坛,协同从黄梅戏缘起讲到严凤英、韩再王少舫的芬部《天仙配》和《女驸马》,从影视对黄梅戏的戏再传播到黄梅戏从一个码头打开另一个码头。虽不是诉黄筚路蓝缕,但栉风沐雨的梅心黄梅戏传承发展之路,在韩再芬看来也是协同一次次创新试水,一次次开拓进取。韩再她用再芬黄梅的芬部六部戏,凝练了自己对于黄梅戏发展的戏再思考,这个思考总结成两个字就是诉黄:协同。
《徽州女人》:少有人走的梅心路
说到《徽州女人》的创作过程,韩再芬用了三个词:复杂,协同痛苦,韩再消磨。芬部
“创作这个戏,源于我在徽州拍戏的时候,那是电视走进千家万户的时代,那时候我们很红。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的《郑小姣》《孟丽君》这些戏,这都是带着戏迷入坑的作品。经常到徽州拍戏,面对一栋栋充满厚重感的徽州古民居带来的灵感,就有了创作的冲动。选择什么题材,怎么创作?反复地召开讨论会,要找真才实学的人合作。经过主创人员八个月的艰苦努力,《徽州女人》这部极具创新意识的舞台剧,就这样诞生了。”
和对的人合作是协同的第一个要点,第二个要点就是题材协同,“选择《徽州女人》这个题材,避免了同质化的创作。因为我们现在发现,有一种现象,就是一个题材反复做,同一个故事不同剧院反复排练。”韩再芬回忆,《徽州女人》诞生之初并不受待见,在戏曲圈内引起波动和非议,褒贬不一。“第一次我们去参加比赛,可以说是滑铁卢。有很多专家,觉得改革的步伐太大。那个时候我们没有退却,非常地冷静和坚持,我们发现,大多数观众对这样的创新是认可的,对《徽州女人》是喜欢的。每每站在舞台上,我一定要听到最后,一出戏演完以后,观众给我的掌声是什么。”
《徽州往事》:观赏性首位原则
“《徽州往事》的创作,我们前后花了六年的时间,2012年推出,同样也是深受观众的欢迎。全国巡演不断,创造了南京一个剧场连演12场、国家大剧院连演6场的纪录。对观众需求的协同性是《徽州往事》成功的关键。”《徽州往事》的成功,让韩再芬再度拿到“梅花奖”,她本人也成为安徽省及黄梅戏领域首个“二度”梅花奖获得者。
韩再芬一再强调协同,舞台上的徽州故事和徽州故事在现实里的走向,让韩再芬在对舞台的认知上获益良多,“今天的观众,不仅需要了解发生了什么,还需要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,也就是说,情节和人物必须都精彩,缺一不可。所以我们拟定了一个铁的顺序,第一是观赏性,第二是艺术性加思想性。我们通常都会说思想性、艺术性、观赏性,但是从我的艺术实践来说,我觉得观赏性是第一位的,没有观赏性,你也谈不上艺术性和思想性。观赏性首位原则,就是从普通观众的视角来设计创作。”
《邓稼先》:教训是深刻的
“邓稼先是我们安庆人,创作一部颂扬他的作品无疑是极有意义的,但是,这部戏带给我们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,这也算是我们的收获。因为创新总是会遇到成功和失败。”在韩再芬看来,《邓稼先》的首要问题就是编剧思路,“编剧忽略了只有观众认可的人物才是生动的人物。刚开始的时候,编剧一味地进行歌颂,完全忘记了邓稼先他是一个当代人,他是活在我们身边的人,他生前的亲友不少还健在。这种一味歌颂埋头苦干、艰苦奋斗的叙事方式,而不顾真实的人的性格复杂多样性,不仅让观众觉得不可信,也让邓稼先的家人和亲友觉得陌生。所以这部戏一开始毫无协同性,第一次彩排后反响不好,所以我们就下定决心,几乎是完全推翻重来。”
韩再芬给《邓稼先》的定位是:“最后这部戏立起来,但算不上很好的作品。那这个戏,我们收获更多的,是不协同的教训。就是说,这部戏对观众的协同做得不够。”
《不朽的骄杨》:切片的四个时辰
《不朽的骄杨》是建党100周年的一部红色题材作品,“我们选择了杨开慧这个伟大的女性。但是舞台剧、影视剧以杨开慧为主角的作品太多太多,我们就和编剧黄昌勇商量,如何讲好杨开慧的故事。”
和编剧的协同,铁律还是一样的,首先是观赏性,然后是艺术性加思想性。“在探讨后,我们选择了一个角度,杨开慧就义前的四个时辰、八个小时。我们以扫描切片的方式,按照回忆往事、安排后事、向往未来的叙事顺序,把杨开慧的一生浓缩后再放大,对人生的留恋与对选择的决绝统一起来。故事惊心动魄,情节牵动人心。虽然是红色题材,只要我们坚持观众视角,就能吸引观众。协同性强,是《不朽的骄杨》取得成功的关键。”
因为很多导演都在忙,被逼到绝境的韩再芬再度变成“复合型人才”,“这是我第一次担任导演的戏,我发现自导自演有一个非常好的地方,那就是整体的协同,在我统一的调配下,变得非常之顺利。我们用了20多天的时间,就把这一出戏立起来了。”
《祝福》:故事内核的协同
把鲁迅先生的作品,用黄梅戏来进行新的诠释,是韩再芬的夙愿,“我们有了协同创作的法宝,信心较足。我们抓住鲁迅先生在对中国的积弊焦急的同时,也对每一个同胞的利益有着深深的牵挂。有了这个故事内核,重新对故事进行黄梅戏编排,力求让观众喜欢看,在笑声与泪水中也能够受到深刻的教育。”
“我们在《祝福》中,对祥林嫂和观众各有关怀和安慰,协同兼顾,让观众与剧情和人物命运共振。我们一遍遍地修改、校正,力求更贴近观众。观众的喜爱程度告诉我们,《祝福》是一个成功的作品。”吴美莲凭借《祝福》里的祥林嫂一角获得了“梅花奖”。去年在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下,《祝福》在全国各地演了十九场,反响非常好。“我们黄梅戏里就有了一部鲁迅先生的作品。去年,又排了一部鲁迅先生的作品《孔乙己》,我还想再排一部鲁迅先生的作品,把阿Q搬上黄梅戏舞台。”
《六尺巷·宽》:对当下社会的观照
从某种意义上说,2017年的《六尺巷·宽》是一篇命题作文,“这部作品是我们创作的一次跨越。策划时先拟定创作纲要,然后按照纲要,各部门开展创作。”
在韩再芬看来,这个故事的隐藏宝藏值得深度挖掘——深刻的社会学、法理、伦理、政治学意义等等,对当下社会具有极大的观照价值,当然这个故事里也有协同的内核,“协同的故事内核,协同的创作班子,协同的表演形式,协同的创作成就了《六尺巷·宽》的成功。”
“其一,社会纠纷在所难免,吴家力争依法诉讼,也没有发生一哭二闹三上吊的事情,而是在理性地行使着自己的权利——打官司;第二呢,是权利需要平衡、争取和维护,不论平民家庭吴家背景多么无足轻重,也敢于理性依法抗争;三是弱势群体维权也要有度,不可得寸进尺及破坏社会的稳定,维护权利绝不是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,而是需要理性,充分运用法律武器。”(记者 蒋楠楠 实习生 李梦婷)
本文地址:http://maz80ilahum.scnrig.cn/news/150c08199768.html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